多数人以为服药这么简单的事情,根本不会产生什么问题,殊不知,在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错误的服药方式住院,其中20万人因此丧命。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服药方式、时间、与饮食搭配等方面出现问题,不仅耽误药效发挥,还可能导致危险发生。那么,服药时要避免哪些问题呢?
1、躺着吃药
研究显示,站着服药,并用100毫升温开水送服,药物可以在5秒内到达胃内;而坐着用同样量的水服药,10秒左右到达胃内;躺着服药,用200毫升温开水服药,30秒后都不能完全到达胃内,还有部分粘附在食管壁上。
因此,即使是卧床的患者,吃药时也要尽量抬起上半身,吃了药间隔一会再躺下。否则,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很容易对上消化道黏膜产生局部刺激,一旦药物停留在食管上,很容易引起食管炎、食管溃疡甚至食管穿孔,必须要站着服药,并且在三十分钟内不要躺卧。
2、喝药对着瓶口直接服用
液体口服制剂药物很常见,相信许多人为了省事就直接对着瓶口喝药。不过,这种方式虽然方便,但是不科学。首先是药量不好控制;其次,口腔直接与瓶口接触容易污染药液,加速其变质,口腔中的细菌容易污染药液,特别是糖浆制剂,含有较多的糖分,适宜细菌繁殖,药液会受污染变质。
因此,建议使用配备的滴管或者小量杯服用,用后及时清洗、晾干,妥善保存,避免污染。
3、服药后马上运动
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服药后马上运动,血液就会大量流向肢体等运动部位,会导致胃肠等脏器血液供应不足,严重影响药效的发挥。所以建议吃药后1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
4、干吞
吃药喝水算我输。别,还是别闹了,因为这很危险。一方面干吞药可能刺激食道,加重损伤;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溶解,当食物、药物经过食管狭窄处时容易滞留,难以到达胃肠道,延长药物起效时间。
5、服药时喝水量过多
感冒病人服用退热药时,饮水量可稍大一些,但大部分药物服用时,不能喝太多的水,对于糖浆这种特殊的制剂来说,特别是止咳糖浆,需要药物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的薄膜,以减轻黏膜炎症反应、阻断刺激、缓解咳嗽,所以,提醒患者喝完糖浆后5分钟内不要喝水。
服药时,每次通常以60—150毫升为宜,可加速药物进入胃,提高了药物通过胃的速度,使药物更快到达肠部,提高药效。在服药时,最好使用适量温白开水送下,以充分冲洗食道,并使药物尽快进入胃肠道内,达到更好的药物疗效。
News
相关文章
2021-07-09
2020-11-02
2021-06-17
2021-06-14
2020-09-20
2021-11-15
2021-10-10
2021-08-14
2021-04-17
2021-10-01
Next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