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医药市场“涨”声不断。
东阿阿胶日前发布公告,对公司重点产品东阿阿胶、复方阿胶浆出厂价分别上调10%、5%,零售价亦做相应调整。东阿阿胶涨价已经持续数年,“药中茅台”成为医药市场的领涨者。
2018年11月,太极集团发布藿香正气口服液调价公告称,为缓解该公司成本持续上升压力,对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出厂价平均上调11%。
消息显示,诺华、拜耳、艾尔建、阿斯利康与Biogen等30家药企将从2019年1月起在美上调药价。
……相关案例不胜枚举,近两年内我们耳熟能详的产品几乎全部加入到涨价潮中。从非严格意义上划分,上调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的产品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中药品种。东阿阿胶、片仔癀、马应龙、云南白药等知名中药制造企业旗下多款核心产品价格一路上扬,甚至打破了消费者对中药“简便验廉”的固有认知。从上述企业官方公布的涨价原因看,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成为主因。
事实上,中药之“廉”在某种意义上是在长期背离市场规律的语境下形成的消费认知,中药行业本身同质化严重,低价成为市场突围的“捷径”。但随着时间推移,中药材普涨,尤其部分具有稀缺性的原料已经进入“有价无市”的状态,无论基于投入产出比的考量,还是基于供求关系的考虑,涨价成为必然趋势。
2.常用药品。2018年,扑尔敏在一月之内暴涨58倍,近来备受关注的则是感冒用药的纷纷涨价。排除非合理(合法)的市场炒作原因,常用药品涨价在情理之中。从屡见不鲜的停产、断供等事件看,常用药品价格止涨或滞涨实则是饮鸩止渴式的“自杀行为”,并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3.品牌药品。品牌药品的涨价行为是伴随维价行为而产生的,医药市场长期非理性发展,使得部分品牌产品被作为引流产品、竞争产品,价格端呈现分级明显、成本倒挂等现象。近年,品牌制造企业开始注重价格体系的重构与维护,相应地,药品价格开始回归合理的区间,而具现在市场中,则是药品价格的“涨”。
综上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涨价行为是促使价格向价值回归,而其作用力则是制造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然而,相关部门的行政行为却与企业的市场预期在事实上形成了“反作用力”。
在国家卫健委组织召开的2018年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体改司监察专员姚建红就表示,降低药价今年以来力度非常大,多次召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中央深改委会议部署降药价工作,有关部门也协同发力,共同做好降低抗癌药价格工作,推进在4+7各城市降药价。同时,还要从提高全民医保的报销比例、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入手。
除了卫健委,全新组建的“超级医保局”更是旗帜鲜明的抑制药价的上涨。从国家医保局单独或联合出台的种种政策来看,其希望通过降低药价来堵住医保基金的缺口甚至产生医保基金的结余,从而推动医事服务的政府购买,最终形成“医药分开”的终极目标。从政策导向来看,降低药价将成为国家医保局中短期的重点任务,而且,不排除国家医保局以埋单方的身份向制药企业进行“集采”——国家谈判!!!
合力之下,药价究竟是升是降?
笔者以为,医保目录、基药目录等或将迎来重大调整,一则产品可能面临大范围汰换,蛰伏多年的“神药”有望被汰换,一则产品数量可能进一步萎缩。也就是说,行政部门对于药价的影响仍然局限于目录,一指向重疾、一指向“基本”,在两端发挥作用,而医药市场的主体价格走向仍将由市场(企业)来主导。
涨,依然会是2019年医药市场的主旋律。当然,对于连锁药店来讲,涨价未必会是坏事,它也许会带来阵痛,但影响是一过性的,从长远来看,是保进市场健康发展、理性竞争,回归零售本质的催化剂。(来源:中国药店)
News
相关文章
2021-06-18
2021-06-25
2020-11-03
2021-11-15
2021-11-08
2020-08-28
2020-11-28
2020-10-20
2020-11-11
2021-03-14
Next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