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某区的妇幼保健院,每一位新手母亲出院前,都会有一名医生向她们推荐一款app,当新手妈妈有什么问题需要询问就可以在app上及时与医生联系。这款功能app无疑是针对妇幼领域开发的产品。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创业、融资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妇幼领域尤其是儿童医疗部分,在其他领域趋向冷静的时候其创业热火仍在持续。
创业者的探索历程
“3、4年前出现了第一批移动互联网医疗,当时有很多互联网人畅想未来要重新定义医疗,那段时间医疗行业非常火热,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大白安心创始人黄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互联网行业的打法都是大平台,把医生、患者拉上来,平台提供类似挂号这样的服务。不过,此后很多医疗公司因为模式不清晰慢慢难以为继,市场和创业者越来越冷静。而且这跟消费品不一样,频次太低,有很多的门槛。”黄茜说。
黄茜在摸索市场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创业者发现在进行线上咨询以及提供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等方面,感兴趣的往往是妈妈们,特别是0~6岁儿童的家长,他们的互联网化程度和付费意愿均较高。
以此为基础,2016年年中,在调整为面对C端服务后,黄茜决定转向儿童家庭医生。“其实当时难度挺大,我创业时没有一个团队,没有具体方案,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挺痛苦的。像我们这类小的创业公司,在资金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调整,要么成功要么失败。”黄茜告诉记者。
从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入手
因为妇幼群体对医疗健康服务具有长期、高频的需求,在互联网医疗创业大潮略有回稳的情况下,这一广度、深度都较大的垂直领域目前仍是热门方向。并且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妇幼健康领域的市场空间再度扩大。
在此背景下,市场专注于妇幼领域,尤其是儿童医疗也就不足为奇。一方面,一批主打就医便捷、环境温馨的小型儿科连锁诊所此前已开始快速布点增长,如睿宝儿科、维尔诺儿科等。另一方面,一些已经在妇幼健康咨询垂直领域获取较大流量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如妈咪知道等,也开始布局线下连锁门诊。另外,包括丁香园、杏仁医生、企鹅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也陆续开设线下诊所,不过这些诊所以全科为主,部分侧重儿科服务。
除此之外,一些儿科医生选择在线上通过微博和微信科普文等积累一定数量粉丝,成为有影响力的大V,而后落地线下门诊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典型代表有崔玉涛的育学园、裴洪岗的怡禾健康等。
黄茜表示,上述几种类别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切入点各有不同,但整体来说,还是以脱离体制或多点执业的原本已经比较短缺的公立儿科专科医生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大多数依赖医生个人的经验和素质,公司平台较少有实行统一临床路径和强势的质量控制体系,线下咨询服务和线下门诊服务有时互相代替而导致不能有效结合。
未来还要解决卡位阶段多项问题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妇幼领域竞争还处在初级阶段,结合互联网的模式尚未成熟。
近两年来,为知识付费的大潮在快速兴起,在医疗行业亦是如此,要认可医生的服务就要为这些服务买单。但现实情况是,消费者并不愿意在这些线上平台过多付费。不过,行业人士看好这一领域。后续问诊频率较高的妇幼领域会成为互联网医疗较早盈利的部分,但其强调只是儿童医疗,主要是体制内的儿童医疗服务品质短期不可能改善,给了社会资本支持的互联网医疗项目5~10年的机会。
“但不要对传统妇产科项目抱有过高的期望。妇产科,特别是产科因为行业监管更多,投入资本相对更大,体制内的产科医疗机构也在扩张,社会资本在妇产科领域的项目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妇女有关的肿瘤、医疗美容或许还有一些机会。” 丁香诊所负责人杨泽方补充说道。
“目前儿童医疗多数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家都在寻求从自身有利的出发点进行探索。扩张太快的,也有可能很快死掉,因为运营管理和人力资源供给不上,盈利就会遇到瓶颈。”在杨泽方看来,行业竞争估计明年初就会在北上广深这些诊所密集的地方明显显示出来,届时不具备医疗背景的诊所可能最先被淘汰出局。市场是多变而且有风险的,热点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指明了方向,但是具体的操作还是要企业深思熟虑过后再做决定不迟。
News
相关文章
2020-10-17
2021-03-25
2021-10-12
2021-07-22
2021-02-27
2021-05-30
2020-09-29
2021-08-13
2021-05-27
2021-06-18
Next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