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医药

中药材资源与产业不匹配,甘肃省如何布局

文章作者:川象
2020-11-08

甘肃堪称国内中药材资源大省,近年来着重进行创新驱动,致力于发展中医药资源开发产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不过,甘肃省当前资源与产业比不相匹配,即使资源丰富,但由于人才实力弱、就地转化能力差、审批管理机制较僵化等原因,使得甘肃省把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脚步较慢,陷入了“中药材资源大省、产业小省、研发弱省”的困局。在这种情况下,甘肃省应如何布局呢?

专家建议,应从政策、标准、人才等多方面为甘肃省中医药发展“舒经活络”,进一步助力产业提质升级。

“小弱散”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资源丰富也对抗不了甘肃中药材企业“小弱散”的弊端,甘肃全省中药材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因而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据甘肃省工信委数据显示,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0多万亩,产量110万吨,位居全国前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甘肃出产的药材品质优良,其中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等常用药材全国驰名。

与此同时,据甘肃省工信委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且分布零散,缺乏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甘肃省陇药产业协会会长夏祥介绍,甘肃省较大规模中药企业一年经营额只有几个亿,和全国动辄上百亿的大药企无法相提并论。

国内市场份额少已然成为甘肃中药制造企业的痛点。甘肃省工信委介绍,甘肃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中成药省外市场份额较低,多数产品只在省内或周边市场销售。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裕说:“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甘肃中药企业不仅在独家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上裹足不前,在营业总收入上也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制造环节薄弱制约了中药产业链提质升级。据统计,目前甘肃省中药材初级加工量和制药企业使用量仍然不足药材总产量的30%,现代中成药制造能力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弱。全省共有药品品种1134个,其中独家原创品种仅76个,单品种年产值过亿元的仅11个。

夏祥说,甘肃省出产的药材只有极少量能被本土制药企业消化,其余均被外省甚至日韩等国的企业收购,然后制成中成药产品返销到甘肃,由此多出了几倍的利润,这使得甘肃在整个产业链中始终集中在低端。

管理模式也存有问题

尽管甘肃省中医药发展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但还是落入“中药材资源大省、产业小省、研发弱省”的困局。除去人才实力弱、就地转化能力差的原因之外,审批管理机制较僵化也阻碍了甘肃省中医药企业的发展。

管理模式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管理模式不灵活,审批门槛高。由于过多参照西医药的管理标准,导致我国中药新药研发审评通过率低,甚至甘肃省2015年、2016年获批中药新药数量连续为零。甘肃省中医院科研处处长罗向霞、定西市扶正药业董事长席倬霞等人表示,僵化的模式抬高了审批门槛,导致甘肃省日渐缺乏对中药新药和院内制剂的开发与创新。

直击痛点,助力产业发展

丰富的中药资源,良好的服务基础是甘肃省自身的优势。如果利用好优势势必会产生巨大的扶贫效应和经济效益。如果从国家层面入手,直击甘肃省中医药产业痛点,为产业升级扫清障碍,是可行的方案。

一是从国家宏观出台政策,对甘肃省有实力的中药研究机构、制药企业建立鼓励机制,促进其产业发展,支持甘肃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创新研发的强度。

二是乘“一带一路”东风进军海外市场。原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介绍,近几年甘肃省中医药文化、技术走出国门成果丰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面通过政府间谈判,一揽子解决中药的注册和进入问题,逐步协调合作国家认可《中国药典》,让中药在国外也能取得合法身份,开展合法交易。

三是加快建立符合中医,特别是符合中药的质量和标准规范,建立科学的规范体系、评价体系的速度。北京海吉星集团董事长杨军说,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中医药“走出去”的国际化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有别于西医西药的检测体系标准,逐步杜绝中药西检、中药西用、中药西化。“要逐步改变现有注册管理办法和质量标准制定原则,不能照搬西药的质量标准制定原则,要从药材种源、采收季节、炮制规范等来加强监管,突出中药特点。”他说。

四是加大政策供给侧改革力度。甘肃省中医院科研制剂中心党支部书记李喜香、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裕等人认为,新药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必须大胆推进,为中药创新松绑。

按照以上提出的要点,逐步为甘肃省中药产业“舒经活络”,让甘肃这一中药“资源大省”不再困顿于“产业小省”的境地。充分利用天然的资源优势,将资源转化为经济利益,拉动省份经济发展。改革之路道阻且长,甘肃省中药产业的发展是一门大学问。


0
登录后参与讨论

色情 谣言 网络钓鱼/广告 政治 侵权 人身攻击

补充说明:

×
加载更多评论